《火印》是
曹文轩创作的一部以战争为主题长篇
儿童小说。于2015年5月同时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和天天出版社联合推出。
雪儿是坡娃从狼群里救回的一匹小马驹,它和坡娃一家,在野狐峪过着宁静的、和谐的田园生活。战争爆发了,雪儿被抢征走,留下了一枚日本军营的火印。日本军官河野看中了雪儿,想驯服它。但雪儿不肯,它心中唯一的主人是坡娃。由于它的抗拒,它沦为了拉战炮的战马,不得不忍受母子分离,遭受种种凌辱。同时遭遇不幸的,还有处在日军炮火下的野狐峪村民。经历战火和苦难后,坡娃终于带雪儿回到了野狐峪,但雪儿身上的火印,却成了它终身的耻辱。
曹文轩,1954年1月生于
江苏省
盐城市农村。1974年入
北京大学中文系读书,现为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和现
当代文学博士生导师。
中国作家协会全国委员会委员,
北京作家协会副主席,当代文学教研室主任,儿童文学委员会委员,中国作家协会
鲁迅文学院客座教授。中国少年写作的积极倡导者、推动者。主要作品有文学作品集
《忧郁的田园》、
《红葫芦》、《
蔷薇谷》、《追随永恒》、
《三角地》等。长篇小说:
《埋在雪下的小屋》《山羊不吃天堂草》、
《草房子》、
《天瓢》、
《红瓦》、
《根鸟》、
《细米》、
《青铜葵花》、
《大王书》等主要学术性著作《中国80年代文学现象研究》、《第二世界——对文学艺术的哲学解释》、《
20世纪末中国文学现象研究》、《
小说门》等。2003年
作家出版社出版《
曹文轩文集》(9卷)。作品大量被译介到国外,《
红瓦黑瓦》、《
草房子》以及一些短篇小说分别翻译为英、法、日、韩等文字。获省部级以上学术奖、文学奖30余种。
作者在一次随手翻
萧红作品——《旷野的呼喊》时看到一段文字,说是在一个风沙弥漫的天气里,主人公看到有几匹马向他这边朦朦胧胧地跑过来,心想应是有客人骑马来这里,没有将
缰绳系牢,让这几匹马跑了,于是呼唤马,好在马跑过来时一把将马拉住。可当马跑到跟前,他伸手去抓缰绳时,手却又立刻缩回去了——他看到,马的身上烙有日本军营的火印。作者从这得到了灵感,加上大脑已按耐不住浮出好几个画面,和平时素材的积累,写下了《火印》。
坡娃:在战争中成长的男子汉,是雪儿的主人,在战争中失去了
一条腿。
《火印》可以看成是一个“三极”故事,以雪儿这匹马为一极,从中延伸出另外两极:一极是坡娃和野狐峪的乡情,另一极是日本人。这三极关系推进着整个故事往前走。书中,曹文轩的写作有两个视角:一个是充分拟人化的雪儿的视角,另外一个就是整合这些材料后的视角,是作者对人性的一种细致入微的洞彻。这点是曹文轩在创作这部以战争作为背景,或者说作为主要推进力的小说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突破点。读者在阅读时感受到的是人性在不同层面上的伸展、延宕、碰撞、冲突。即便是写日本人的扭曲、残忍,也是在人性关照下显现出来的。
雪儿作为一匹马,既是书中的一个角色,同时也是对人性的一种称量。正是雪儿的经历和感受,让读者觉察到了在整个战争过程中各方所遭受的破坏和损害。雪儿的视角像是上苍之眼。野狐峪的村民和入侵的日本人,作为被战争拖进来的两极,谁都没得选择。但是雪儿不是,它有一定的
超然性和
客观性,所以雪儿的感触和雪儿的眼光,更动人心弦。用曹文轩自己的话说,《火印》写的是战争,但在意的是人;雪儿是一匹马,但它却有“人格”。
天天出版社编辑王苗:《火印》的故事性极强,整个情节推动和主要人物的塑造都是通过故事来完成的。作者在雪儿身上设置了很多矛盾冲突的节点,通过这些节点引发深刻的思考,对战争的反思、对人性的挖掘、对真情的
褒赞、对向上正能量的弘扬、对美丽的自然风景的珍爱……启人遐思,发人深省。曹文轩一直坚持,最好的文学作品是触及人性深处的。《火印》就是这样一部触动人心的作品,用一个孩子和一匹马,谱写了一曲荡气回肠的人性赞歌。
儿童文学作家
安武林:《火印》不仅继承和发扬了
传统战争小说的特点,又进行了大胆的开拓和探索,使原创少儿战争小说呈现出崭新的面貌。